他當過兵,曾是一位神槍手;退休后,他用微薄的退休金資助了兩位孤兒上學;5年前,他來到深圳,加入義工隊伍,在深圳博物館當公益講解員。他是78歲的老人陳興增,被譽為“深圳博物館鎮館之寶”。然而,近年來他深受眼疾困擾,義工工作也受到影響。深圳的愛心醫院--惠州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了解情況后,通過亮睛工程公益基金為其免費做了治療,讓他恢復光明。
■78歲義工講解展覽達2300多場
陳興增老人來自山東省金鄉縣,父母都是農民。小時候,他學習用功,是班里成績的學生之一。長大后,他到河北闖蕩,當過兵,退伍后又到地方煤礦工作。2013年,退休后的陳叔隨女兒來到深圳,并在女兒的陪同下參觀深圳博物館,他與深圳博物館的緣分從這里開始。
2014年,陳興增加入義工隊伍,在深圳博物館當公益講解員。為了更好地講解歷史知識,陳興增熟讀了中國近代史,將講解詞反反復復抄寫了無數遍,并逐字推敲修改講解詞。這5年來,他寫了18個版本的講解詞,后一個版本長達8000多字。
據觀眾評價,陳興增的講解像在講故事、評書,不僅僅敘述情節、評議事理,還會加入個人的經驗和情感進去,生動地重現歷史。曾有觀眾被他所講述的故事感動哭了。
五年里,他講解展覽場次多達2300多場,接待全國觀眾近10萬人,累計進行志愿服務8000多個小時,被譽為“深圳市博物館鎮館之寶”。他的精神也感染著家人,其女兒和老伴都是義工隊伍中的一員。
除此之外,陳興增曾先后獲得過寶安區百姓學習之星、福田區金紅樹獎、深圳博物館貢獻獎、深圳市志愿者獎、市委宣傳部和廣電局頒發的深圳代言獎和廣東省志愿服務銅牌獎等多個獎項。
■昔日神槍手,近年視力大幅下降
“我當兵的時候視力特別好,還是個神槍手,訓練時無論是打100米遠的罐頭瓶還是450米遠的人頭,都百發百中!”說起當年的神勇,陳興增很興奮。然而,近年來他的視力卻越來越差,這給愛看書的他帶來不小的負擔。
以前,他講解時可以拿著紙,忘詞的時候看一看,但視力下降后,他只能通篇都背下來,“全靠死記硬背。”
去年,他查出眼睛患有白內障與翼狀胬肉,但一直沒有去做手術,因為他希望把錢用在更有意義的地方--他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資助了兩位孤兒上學。其中一位今年正好大學畢業了,而這時他卻選擇了與她中斷聯系,不希望得到對方的任何回報。
■愛心醫院為其進行慈善手術
正巧,在一次會議中,惠州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的醫生認識了陳興增老人,了解了他的情況后,提議他到希瑪眼科檢查,并聯系亮睛工程慈善基金會,為他免費做胬肉和白內障的手術,希望恢復光明后能為他的志愿活動帶來更多的便利。
7月15日,惠州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為陳興增實施了左眼的胬肉切除手術,8月12日,他在希瑪眼科進行左眼白內障的手術。術后第二天,當醫生為其揭下遮蓋的白紗布時,他驚喜地表示,左眼看得非常清楚,感覺世界都變明亮了。
為其做手術的深圳希瑪眼科醫院醫務總監詹行楷復查后表示,陳興增老人視力恢復得不錯,晶體和角膜都正常。
■白內障應及早治療
詹行楷表示,白內障是常見疾病,以前認為這是老年人的事情,人們上了一定年紀晶體就不再透明,變得渾濁。但其實,白內障并不是老年人的,也有不少年輕人因不同原因患白內障。
以前因技術和設備的限制,白內障需要“成熟”后才能做,現在醫療水平已大幅提高,白內障只要發現了就能做,及早治療可讓患者免受視力困擾。詹行楷表示,如果拖得越晚,等白內障“成熟”,反而會給手術造成一定困難,“成熟的白內障晶體核比較硬,需要更多的超聲能量,容易出現并發癥。”
晶報APP記者 范劭華 通訊員 楊佩
編輯|周曉颯
原文鏈接:http://url.cn/5PIZh9u